兰州新文广数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订票电话:09318623786

 
您的位置:主页 > 最新动态 >

《风雨一梦》兰州歌舞剧院40周年院庆(专栏)

发布人:lzyyjt 发布时间:2023-08-12 21:05 浏览:
两百米的路程走了四十年
 
兰州演艺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
 
 
 
    时间无情地在岁月上划过。三十年生日时的热闹还没有散尽,成立四十年的日子就悄悄地降临了。在中国,四十岁的团算不得老团,但是由于当初建团的一批团员大都健在,有的年事已高,见一面少一面;就使得这四十年的一聚变得格外珍贵。
 
    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跨越了所有的别离又聚在一起。望着我当年师长的满头华发,听着小时候曾经在一起顽皮的“发小”说他已经退休了的时候,心中无限感慨。很多记忆的碎片就像“拉洋片”一样地在我的心头上闪现。
 
    城隍庙的铁炉子
 
    那是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城市中心的城隍庙里。城隍老爷已经在“破四旧”的时候离开了,大殿里铺上地板,那就是兰州歌舞团的第一代练功厅。这个练功厅空空荡荡,四根粗粗的柱子支撑着。连一块镜子都没有;木质结构、四面透风。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个黑黢黢的大炉子,生铁铸的,每年冬天值日生都要在天不亮的时候去把火生起来,它散发出的烟要比温暖多。这样一个炉子,在寒冷的季节里,还是有用的,倒不是能够驱赶多少严寒,只是想偷懒的时候,一个大跳过去就可以绕到炉子的后面,既可以索取一点温暖,老师还看不到。中午排队打饭,一个个灰头土脸,鼻孔黑黑的,却丝毫不影响食欲,最少的也是六两“钢丝面”。下午要排练,晚上要演出,而很多女演员演出前是不吃饭的,演出结束后,每人发一只葱花饼……。那段时间是艰苦的,无论是学艺、还是生活。但是没有人抱怨,一方面是单纯、另一方面也是对未来的憧憬。
 
    这个大殿简陋,却不孤闷,除了排练出“样板戏”中的两部舞剧,还有了自己创作的《草原红花》和《长虹万里》。
 
    工会的半个舞厅
 
    七十年代后期,歌舞团搬到了文化宫剧院的旁边,办公和宿舍有了,但是练功厅没有。于是就和豫剧团挤在一个原来属于市工会的小舞厅里,一家一半,用幕布隔着。早上演员练功,钢琴、打击乐、喊口令的、吊嗓子的全都混在一起;下午排练,隔着幕布就唱起了对台戏。没有办法,只有幕布撤掉,起了一堵墙。干扰弱了些,但是空间更小了。那个时候,动乱的年代已经结束,解禁的戏多了起来。《小刀会》《天鹅湖》《鱼美人》都是在那一段时间里排出来的。自己也搞了一点单项作品参加了全国比赛。后来又有了《搭错车》和《古韵》;但是演出不多,影响也不大。
 
    八十年代中期,演唱会火了起来,团里的乐队和独唱演员很忙,而舞蹈的演出很少,小小的练功厅突然就冷寂了,没有演出,就毋需排练;只是一些依然不肯放弃的演员们每天雷打不动地苦守着,期待着一个重归苏莲托的机会。
 
    我就是在这个练功厅里当上团长的。那时候我才三十岁,是一个独唱演员,正处在事业的上升期。也许是山中无老虎,也许是初生牛犊根本就不怕虎,把我推上了团长的位置。我这个人,要面子,好逞强;喜欢别人夸奖。虽然我知道有些夸奖未必是真心的,也要用努力去把这些夸奖坐实了。
 
    军艺的教室
 
    跨入就是年代的兰州歌舞团就舞蹈的实力而言已经明显下滑。最早的一批演员已经30多岁,事业的巅峰已经过去;一批学生虽然已经四年级,但是由于教学观念和方法的陈旧,质量不高;有些学生连腿都伸不直。如果不狠狠地加一把火,这批学生就废了。但是怎么加?没有教员、也没有练功厅。于是我就想到了北京。1989年的北京,唐山大地震的波及早已经过去,但是解放局艺术学院的抗震棚却留了下来,变成了学院的简易招待所。那一年的冬天我们近50名学院就是8个人一间房住在这里,开始了北京的强化训练。起初借用的是中央民族歌舞团的练功厅,但是太小,而且从军艺过去,步行时间单程就是15分钟,每天早、中、晚三个来回,浪费在路上的时间太多。后来军艺的老师理解我们,把我们的困难反映给舞蹈系的领导,领导很同情,没要我们一分钱,同意我们不在影响系上正常课程安排的情况下使用舞蹈系的教室。那时候军艺的舞蹈教室还不是那么现代,但是我们的学员从来就没在这样好的练功厅里练过功,大家格外地珍惜,也格外地努力。半年过去了,他们在很多优秀老师的教导下不仅练了本事,还带回了一台节目;尤其是见了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