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文广数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订票电话:09318623786

 
您的位置:主页 > 最新动态 >

新时代的精神礼赞交响合唱《南梁颂》艺术特色研究

发布人:lzyyjt 发布时间:2022-03-14 10:37 浏览:

新时代的精神礼赞

交响合唱《南梁颂》艺术特色研究

白晓炜

摘 要:交响合唱《南梁颂》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优秀大型合唱作品,其鲜明的红色文化底色与高度艺术性表达完美嵌合,词曲作家的高超专业创作力赋予该作品专业性与特定地域音乐风格的和谐统一。尤其音乐创作中对历史歌曲的符号化应用,更是将历史与当下接通,迸发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作品艺术特色与创作领域的诸多成功之处,对当代红色题材音乐作品创作如何在精神层面与艺术层面实现双丰收提供了重要的可借鉴经验。

关键词:红色文化;艺术创作;《南梁颂》


近年来,红色文化题材成为艺术创作领域的重要风潮,新创作品不胜枚举。音乐表演舞台亦是如此,涵盖歌曲(独唱与合唱)、歌剧(经典剧目复排及新创剧目)、器乐作品等多种体裁。虽创作出大量作品,但能真正长久立在舞台的作品却屈指可数。当然,这其中受艺术水准、市场效应等多重因素影响。与此同时,红色音乐理论研究也非常活跃,探究这类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如何能完美衔接,是学者们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不少研究成果也直指当代红色文化创作真谛所在,即革命题材要艺术化。在此红色文化题材创作浪潮中,由张千一作曲、屈塬作词的交响合唱《南梁颂》成功上演,引发艺术界高度关注。在此,笔者就以该作品艺术创作特色为基点,兼论当代红色音乐创作之得失。
 


 

一、继承中国优秀合唱艺术创作经验且与思想主旨紧密结合

若要对新作品加以准确评价,需将其放置于特定音乐创作的历时性语境作分析比较,其中,创作背景不可规避,尤其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作品更是如此。这类作品面世往往不是与特殊历史时刻有关,就是与特定历史事件有关,例如《黄河大合唱》是抗战那个特定历史时刻所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呐喊,《长征组歌》则是特定历史事件的全面描刻。故而只有厘清其红色文化内涵及创作背景,才能真实准确反映作品原貌,为今后研究留下精准史实。

202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围绕这类题材所创作的音乐作品数量繁多。在此重要历史节点,在甘肃省委宣传部主导下,兰州大剧院委约作曲家张千一创作一部既有深厚革命历史沉淀并体现较高思想主旨,同时又要在艺术层面有所突破,能站得住、演得开、推得广、留得下的红色题材作品。当然,符合这些要素的题材有很多,经过创演团队反复沟通推敲,确定创作-部讴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崇高革命精神的交响合唱《南梁颂》。对新作品艺术价值的客观定位不仅要研究作品艺术特色,还需设定相对精准的可类比对象。《南梁颂》基本特点可归纳如下:体量大,作品为八个乐章结构的大型合唱组曲。其文化内涵厚重,尤其是优美的歌唱性、可听性与歌唱形式的丰富性、情感色彩的多样性以及充分交响化等特征,相比当代同类作品尤为突出。该作品精神表达及文学修辞手段,承习了中国革命经典合唱用特定地名或事件借物咏志,最终达到歌颂崇高革命精神之目的。其现场演出气魄宏大且艺术感召力强,鲜明的思想主旨、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与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受到专家与观众的一致好评。故而关于《南梁颂》艺术价值定位的类比项,应参考《黄河大合唱》与《长征组歌》等大型经典合唱。纵向观察比较中国交响合唱历史发展脉络亦可看出,该作品继承了中国优秀合唱创作经验,是继《黄河》《长征》等经典合唱之后的新时代精品力作。当然,虽已有较高思想主旨与艺术水准,具备广泛传播基础,但若要达到《黄河》《长征》等经典合唱的知名度和传播广度,尚需进一步沉淀并不断接受舞台考验。

 

研究这样一部新时代革命题材的成功力作,还要将其放置于红色文化创作领域品味其思想特质。《南梁颂》是新时代对崇高精神追求与向往的礼赞,作品以“人民就是江山”为核心思想主旨而展开,在历史与当下双视角的切换中逐步升华,用宏大厚重且激荡人性的音乐再现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同时表达了新时代的人们勇攀高峰的决心。
 


 

二、独特的艺术特色与高超的创作技巧

1.历史视阈与时代发展的有机统一

作品多重文化展现角度与音乐表达相得益彰。体现了词曲作家的大局观及高超的作品驾驭能力。历史与时代发展的视角切换与有机统一是其核心观察角度,如歌词中“还是这条沟,还是这道岭”,“根据地依然火红,革命人依然年轻”等,这其中既有历史回顾,即今人对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革命前辈之景仰,也有新时代引以为傲的优秀答卷。思想主旨的历史与当代统一,实质是在思想维度回答为什么创作这类作品的问题。回望当初南梁,革命者有面对困难和残酷斗争的大无畏精神,面对生活艰辛时的乐观主义精神,面对未来有着必胜信念及浪漫主义情怀,这些均是革命得以成功的重要精神支撑。尤其“江山就是人民”理念,历来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石。故此,以“南梁精神”为代表的革命主义精神时至今日仍有重要现实意义、文化价值与传承必要性,是我们走向未来迈向成功的重要精神源泉。除此之外,作品还有多重视角,如第四章《窑洞抒怀》优美细腻的女性视角,或是第三章《金城望》刚强雄壮的男性视角,等等。

体现历史与时代发展的统一不仅有歌词文学性描述,如“南湖”“根据地”等词,同时音乐创作也实现了历史与当代的统一,如革命历史歌曲《咱们的领袖毛泽东》(下称《咱们领袖》)《绣金匾》《边区十唱》等与当代音乐创作巧妙交融。如何用音乐书写曾经的岁月呢?作曲家在第一章“推开岁月的窗棂”中借用国人耳熟能详的《咱们领袖》的音乐为主导动机进行发展,这个动机也成为贯串全曲的动机之一。历经岁月考验的音乐给观众带来听觉的历史感与沧桑感同时,亦将艺术想象迅速拉回至战火纷飞的年代。作曲家将革命历史民歌旋律转化为历史符号,应用到整首作品不同位置,使音乐既有历史声音的重现,也有当代艺术表达,在音乐创作维度实现了历史和当代的统一。


 

《南梁颂》的音乐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实现了高超艺术创造力与主旋律思想性的统一。尤其艺术情绪多样化与崇高精神表达充分结合,作品的可听性与丰富性以及时代性等亮点,有效解决了某些同类题材作品过多关注思想层面而忽视作品艺术性、简单呆板甚至“粗暴化”的创作倾向问题。只顾思想表达而忽视作品的形式美与艺术性,实质违背了文艺创作本初。纵观既往或横比当下,优秀历史题材作品多是特定人文精神与大美艺术表达的充分结合,只有具备可听性与可唱性且艺术性极强的音乐作品才能得以广泛传唱,直至成为经典,正所谓“若乃不忘经国之大美,流千载之英声”。

《南梁颂》音乐风格特色浓郁,精神气质鲜明,旋律优美动听,情绪多样丰富:时而宏大开阔,时而俏皮幽默,时而温暖人心,时而辉煌震撼。只有这种丰富有趣的作品才能引发年轻人的喜欢与关注,方能解决唱给谁听的问题;也只有赢得不同年龄听众的广泛喜爱,才能真正得以长久传唱。换言之,艺术创作应是作品至上的原则,否则既难以有效传播,也很难产生太大社会价值。从世界范围看,主张与颂赞民族文化与国家精神的作品会广泛流传,如欧洲民族乐派所创作的大量爱国主义题材作品,关键在于作品艺术品质能够支撑作品走向世界。就艺术创作而言《南梁颂》已具备了走向世界表演舞台的基础。

2.形式、结构与艺术表达的高度统一

《南梁颂》采用了交响合唱的形式,这一体裁既有具象文学描述的表意抒怀功能,在准确描刻与映放时代气质方面有巨大优势,与此同时,音乐又可多层次多角度容纳丰富情感用细腻抒情或恢弘壮丽的音响展开音乐人文叙事,故而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巨大艺术感染力及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基础。诸多作曲家对该体裁青睐有加,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合唱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脍炙人口的旋律至今耳熟能详。《南梁颂》充分应用了交响合唱的各种表现手段,如独唱、合唱(男声混声)独唱与合唱等,合唱中有轮唱(卡农)对唱等等。音乐既有博大辉煌展现,也有细腻感情描刻,可听性极强的旋律与交响复合化乐队音乐的高效结合,在树立思想主旨以及表达作品丰富情感等方面将交响合唱的体裁特质发挥到淋漓尽致。作品结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结构体现了作曲家对整部作品发展方向与陈述手段的终极思考与设计能力,既是音乐创作与发展的逻辑,也是不同段落戏剧性张力与情感表达的内在关联。不仅如此,当代许多中国作品的结构有多种意味,不再仅作为曲式概念,也可能是速度概念,或是情绪概念,甚至是文化概念,不同作曲家针对不同作品会有个性化布局。《南梁颂》结构布局就有多重内涵,八个乐章张弛有度,彼此既有音乐风格与情绪的对比,又有衔接与统一的发展构思,呈现了艺术主旨的高度一致性与完整性。对音乐作品的研究不仅要关注乐谱文本,更要依据演奏(唱)音响进行分析,这是因为音乐特色必须要通过音响来呈现,故此实你演出音响是深入研究作品的重要因素。换言之,作品设计的音乐效果若通过聆听无法感受的话,那么这种创作也难言成功。就这部作品而言,如若完全是地方音调即抒情性较强的民族风格的话,则宏大性即刚性力量会稍显不足,思想主旨不易树立;若均为西洋风格的话,则作品的民族性、地域性特质无从体现。故此该作品整体风格是在不同音乐风格切换中达到统一,是不同风格的交汇融合,似如美术作品中既有景色远近透视差异,又有浓淡相宜与交融。

3.音乐人文叙事与文化内涵的和谐统一

《南梁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音乐说话,即音乐的人文叙事。在作曲家巧妙安排下特定旋律在特殊位置的出现,赋予抽象音乐语汇以类似文学语义性的叙事功能,在听觉层面产生同理心,引发现场观众极大共鸣。如作为主导动机的《咱们领袖》首句在不同乐段多次出现,均有相同人文内涵所指,语义性特质鲜明。

第一章《永远的根据地》为混声合唱,其情绪安排为辉煌一抒情一宏大。乐章开始就用弦乐队强力奏出贯穿全曲的主导动机即《咱们领袖》首句旋律,此主题确定了整首作品以民族性、地域性特点为主的音乐风格与艺术定位。虽然整体是一定地域风格特色下的具有恢弘气度的合唱作品,但不同乐章之间又不乏有鲜明的情绪与音乐风格对比。一般而言,作品首句往往有着开宗立意的作用,对音乐陈述发展有重要意义。本首合唱首句就极富特色,连续几个“推开”由弱渐强(见谱例2),直至引出谱例1的合唱声部。这一手法非常巧妙,似乎是当代人穿越时空阻隔的决心,也似情感不断叠加的集中爆发,更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当代革命者的响亮回答,坚决而充满力量,可以说合唱首句迅速抓住了听众脉搏。阻碍发展积蓄力量的手法在诸多作品中广泛使用,但乐曲首句多次重复积蓄发展却很少看到,这也是作曲家匠心独具的创作。


第二、三章是音乐风格相对较“洋”的板块。第二章《信仰之船》是花腔女高音独唱与合唱,突出了欧洲音乐风格。这方面考虑首先是共产主义来自欧洲,其次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上海召开,后转至嘉兴,“海派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洋”风格之代表。所以独唱选择了西洋花腔女高音作诠释。如此一来,较“洋”的第二章音乐与第一章民族性风格形成反差,音乐情绪更加丰富多彩,如谱例3的“信仰之船驶上了高原”,欧洲音乐风格鲜明。
 

第三章《金城望》是雄浑有力的男声合唱,表达了兰州(古称金城)青年学子向往革命的心声,因此音乐也是积极向上且充满彼时的“现代”气息即“洋”的风格,延续了第二意欧洲音乐风格,只是女声领唱与男声合唱在艺术特色上形成对比。

第四章女声独唱与合唱《窑洞抒怀》,采用陇东民歌《五更月》旋律为素材所创作,优美动听、细腻抒情且地域风格浓郁,有彰显地域文化之意。虽以民歌音乐元素创作,但作曲家并未局限于传统音调的变奏发展,而是将民歌音调加以个性化处理使之高度艺术化。曲尾风格由抒情转向气势磅礴,尤其“高楼万丈平地起”的旋律响起时,迸发出“江山就是人民”的时代呐喊,音乐转向宏大叙事,即中西风格融合,体现了作曲家非凡的艺术创造力。这句彰显时代与人民心声的呐喊引发现场观众巨大共鸣,掌声如潮,一时间气氛达到高潮。第五章《赤子情》音乐风趣俏皮,以陇东民歌《冻冰》为素材,音乐风格与原曲大相径庭。原歌是女性思念情郎的题材,作曲家将音乐情绪完全跳离原曲,采用新的节律进行方式,音乐活泼富有动感且旋律极有特色,甚至可以说富有“魔性”,听罢余音绕梁,数日难绝。此段为作品第二个高潮。第四、五章是地方韵味十足的陇东音乐风格板块,但又融入了作曲家独特艺术处理,可谓是音乐风格地域性与艺术表达个性化的有效统一。

第六章《高原记忆》是男中音独唱的艺术歌曲,厚重抒情且极具当代特色。创作技法体现了作曲家对艺术创作民族化的独特思考与认识高度,中国韵味浓郁但旋律并不是简单的五声化,而是将五声性作为隐性内核融人旋律线条中展开。故而整首歌曲既有当代艺术歌曲的厚度与宽度,同时兼具民族音乐的柔情与特色。一静必有一动,经沉稳抒情的第六章过渡热情洒脱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第七章《嗬儿嗨》跃然而出。合唱唱出了当代革命人对当年南梁革命者大生产热情干劲的承接,音乐借用了《边区十唱》即《军民大生产》的旋律,革命历史歌曲的旋律也成为接通历史与当代的桥梁。

第八章《南梁颂》是全曲结题部分,为进行曲风格的混声合唱,《咱们领袖》的旋律隐现其间,与第一章的动机形成呼应。尾部转为宽广且气魄宏大的颂歌风格,并点出合唱核心主旨“高楼万丈的伟业,奠基在这地方”及“红色江山的传承人,再写新篇章”。整部合唱中只要有“高楼万丈”歌词均使用《咱们领袖》首句旋律,这句旋律作为贯穿式动机多次出现,起到强化主旨、紧扣历史并固定地域风格的意义,本章尾“红色江山”的音乐呈中西融合特征。作曲家有意识将两种风格加以交替融合,某种程度可理解为“洋”代表共产主义来自欧洲,中国革命特色为“传统”音调,二者在南梁迎来充分结合,同时暗指当代中国正在迈开步伐走向世界。

全曲每个乐章风格、情绪各有差异却又相得益彰,不同音乐风格体现了不同的观察视角,却又在思想主旨与音乐表达及内涵上体现了高度统一。这种结构有些类似中国传统八板体,整首八句,音乐高潮在第四、五章后的全曲黄金分割点附近。当然,如此宏大辉煌的作品最后是要在高潮豪迈中结束,这也符合这类题材及现代作品的情绪安排。

4.对历史歌曲的符号化应用以及高度交响化考量

《南梁颂》使用了多首革命历史歌曲和地方民歌为素材,如前所言,作曲家的创作并不是一味照搬或移植,而是使用现代作曲技法加以创造性展开。有主题性发展,有片段性引入,有动机式借用,有作为素材融入新创作音乐旋律加以使用,或在主歌,或在副歌,或在引子,或在间奏。这些歌曲的音调不仅为确立并强化地域风格,而是有多重含义。作曲家将历史歌曲转化为多重有特殊象征意义的符号在不同段落使用,继而产生了不同文化内涵。

首先,作为红色符号出现的《咱们领袖》及《边区十唱》等旋律,譬如“高楼万丈”的旋律与强调“人民就是江山”的思想主旨在作品中形成互文关联。由于《咱们领袖》的特殊历史意义,但凡强化“人民、江山”概念或唱到“高楼万丈”都会用该旋律,音乐表达与红色符号得到有效结合,类似还有讴歌革命大生产顽强自足精神的《边区十唱》等。

其次,作为历史符号的使用。既然是对“南梁精神”的颂赞,就难免要有对革命历史的描述。如何用音乐引出并表现历史,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可能就是借用南梁革命根据地时代最富代表性的声音符号作为特定历史时期与革命形象的代表,如广大民众耳熟能详的《咱们领袖》《绣金厦》等。因为这几首革命历史民歌历经时间考验,已与南梁及陕北革命根据地紧密交织在一起,难分彼此,早已成为反映那个时代的声音标识。

其三,作为特定地域文化符号的使用。作品中呈现地域文化有关的音声元素很多,如特定民歌旋律,第四章《窑洞抒怀》素材来自陇东民歌《五更月》,第五章《赤子情》,第七章章《嗬儿嗨》素材采用陇东民歌《冻冰》《边区十唱》等。这些素材的运用手段各有不同有些较多保留了原歌曲风格,有些仅是借用旋律而歌曲气质则全然不同,但作为地域文化符号的指向性却鲜明可见。还如《嗬儿嗨》前半部分为原民歌,后半部分则为全新创作,一前一后浑然天成,精妙异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成为表达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符号不仅有民歌,还有器乐音乐,如代表西北音乐特色的板胡与梆笛,再有特定调式音阶,如第四章中苦音调式的使用等,这些均作为文化符号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这些文化符号散落在作品不同乐章,有些甚至仅为动机式借用,但渗透于不同段落积少成多以小聚大,终成为确立整首作品风格特征的核心因素之一。

《南梁颂》充分发挥了体裁优势,即交响性复合化音乐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乐队的交响性音乐呈现。大型交响合唱作品自然留给作曲家更多发挥交响乐特性的乐队段落,乐章的前奏或间奏多为篇幅较大的器乐段落,某种程度跳出了传统器乐间奏与前奏概念,对烘托情绪与确立音乐风格有重要帮助。不仅如此,如第五章及第七章中段的器乐部分,宏大开阔,与声乐段落形成对峙,如同一个全新的器乐展开部,极富想象的管弦乐队声场魅力。众多精彩出色的器乐段落不仅旋律性突出且戏剧性极强,五声纵合化和声语言的应用更是让声音色彩斑斓,完美发挥出了交响乐多彩厚重而又丰富细腻的多层次声音变化。其次是洗练的乐队语言与合唱完美结合。当下不少交响合唱作品或多或少存在合唱与乐队音响平衡问题,即乐队与人声的声音对位不当。这部作品的器乐在合唱声部开始演唱后仿佛讯速退至幕后一般,乐队音乐语言并不复杂但音响效果极为合适。许多时候在合唱进行中器乐又与合唱声部形成对句互动,在较好衬托了人声歌唱的同时,更给予合唱情绪表达以恰当补充。

《南梁颂》是充分继承中国经典合唱艺术创作经验基础上所创作的一部当代优秀大型合唱作品,其鲜明思想主旨与艺术表达结合紧密相得益彰。音乐风格陇东地域特色浓郁,加之音乐可听性、富有层次的情绪布局与多元文化内涵,以及表现形式多样性等特点,成为新时代红色音乐创作的代表。这部优秀作品凸显了当代红色艺术创作的核心命题——“革命题材的艺术化”,即文化表达要重视作品艺术性,思想主旨只有与精美艺术相结合才能真正助力革命理念的传播。这也正如孔子所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当然,虽说这部作品出色的艺术品质毋庸置疑,但一部优秀作品的经典化过程尚需经历不断舞台检验,调整完善文本,并接受专业人士和听众的评判直至得到大众普遍认可,其路途漫漫。但笔者相信,交响合唱《南梁颂》通过不断演出与修改,定会成为代表中国当代合唱音乐创作的声音符号与时代记忆。(本文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研究’(编号20ZD17)的阶段性成果。)

白晓炜: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